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学科历史悠久。1902年,心理学在创立之初就被定为学生的一门普通学科;1920年,心理学实验室成立;1980年成立心理学系;心理学院成立于2001年,是中国高校第一所心理学院。2005年,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2016年,心理学院和脑与认知科学研究所合并,组成心理学系。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是国家一级心理学科建设单位,也是唯一一个国家一级心理学科重点学科单位。心理学系建立了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发展心理学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应用实验心理学北京重点实验室、国家基础心理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心理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北京高校示范创新实践基地。在教育部学科排名中,心理学学科连续位居全国第一;"精神病学与心理学”和“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进入ESI世界前1%。
该系的发展定位是:以建设世界一流的心理学学科和交叉学科世界一流的脑科学为目标,以引导心理学和学习问题,以国际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为两翼,生产一批响应国家迫切需求的世界一流的研究成果和应用产品,为北京师范大学建成中国特色的以教师教育为主导的综合性、研究型世界一流大学做出突出贡献。
教师
师资力量雄厚,形成了以心理学为核心,包括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数学、工程等多学科交叉的教师队伍。教职工256人(含聘用和续聘),教学科研岗位103个,其中教授61人,副教授27人,讲师15人。41人入选各类人才计划,其中高级教授1人,万人计划(含青年)4人,全国优秀青年、优秀青年获得者12人,长江学者6人,百万(国家级)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4人,国家/北京市名师4人,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8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获中国心理学大学学科创新人才引进第一计划、教育部第一创新团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第一创新群体。
系内教师在Cortex、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Journal等30余种国际学术期刊中担任主编、副主编或编委会职务。曾在美国心理协会咨询心理学分会等近10个国际学术组织担任主席和秘书长。
科研
1.科研成果
2012-2015年,SCI/SSCI论文557篇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其中SCI影响因子大于5的论文94篇,SSCI JCR Q1地区论文88篇。CSSCI等共发表中文论文671篇,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无论是转载量还是综合指数,均居全国心理学第一。期间主持国家科研项目162项,其中科技部项目4 973项、86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3项(含人才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8项。
2.科研平台
该系在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三个两个学科建立了重要的科研平台,包括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心理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应用实验心理学北京重点实验室。
3.学术期刊
主持中国第一期《SSCI环太平洋心理学杂志》;《心理发展与教育》杂志被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在中国心理学学术期刊中,《心理发展与教育》国际影响因子排名第二(2017);与亚洲社会心理学协会、SSCI杂志《亚洲社会心理学杂志》共同主办。
人员培训
该系实行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分类培养制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型学术人才,赢得国际心理学和脑科学领域话语权,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解决国家和社会各领域重大而紧迫的实际问题。
本研究与分类文化相结合
目前心理学系在校生1795人(2020年10月统计),其中本科生567人,学术硕士339人,学术博士327人,应用心理学硕士501人,免费教育硕士61人。其中6名研究生获得“全国优博”(含1项提名奖),1名获得“北京优博”,7名获得教育部博士学位。学术新人奖”,4人获“新星”学术奖,1人获“宝钢优秀学生特等奖”等。本科人才培养获“全国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获得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北京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教学成果奖特别奖”;获得“北京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教学成果一等奖”。
国际通信
引进国际专家团队
自2006年以来,已引进包括美国科学院和美国艺术科学院院士在内的20多位国际学术大师。
举办高端国际会议
每年举办国际心理测量学会议、中国心理学家会议等全球性和区域性国际学术会议,接待200多名外国专家学者前来合作研究和讲学。
建立国际合作基础
2015年,签署《中芬联合学习与创新研究院合作备忘录》;2018年,北京师范大学中美青年创客交流中心落成。到目前为止,该系已经建立了几个海外实习基地,包括澳大利亚的Swaburn大学、日本的高知工程大学、普渡大学、南丹麦大学、密歇根大学等。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学生
从2009年开始,我们与密歇根大学心理学系开展本科生双向课堂教学;2015年,与密苏里大学共同建立了国内第一个心理学硕士学位项目;2017-2018年,我们将与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和美国普渡大学建立硕士学位项目。此外,还与斯坦福大学、伯克利加州大学、芝加哥大学等有短期交流项目。
社会福利工作
为基础教育服务
开发了适合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和认知发展的指标体系和标准化测试工具,为我国未来人才培养提供理论框架和基础数据;制定了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以指导中国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
建立流动留守儿童心理行为发展跟踪数据库,系统评估艾滋病孤儿的心理需求,开展多层次心理弹性干预研究,帮助艾滋病孤儿在逆境中积极成长。
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制定预防和干预方案,对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进行干预和治疗,《中国青少年网络成瘾报告》的政策建议已经得到国家领导人的实质性指示。
用人力资源服务强国建设
对于中央组织部等政府机构,我们开发了党政干部领导潜力测试、国家公务员行政职业能力测试、航天员心理素质测试、南极考察越冬队员心理测评等测试工具,为国家选拔各领域专门人才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标准依据。
作为“超脑”项目唯一的通用科学顾问单位,它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项目,为整个项目提供科学的解释,让科学真正的流行起来。
建立微信微信官方账号“史静心理大学堂”,向公众普及科普心理学知识。
在心理学系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输送拔尖人才。
服务社会心理健康
建立心理科应用中心、心理健康服务中心、EDP高水平教育中心等。,并与教育部、卫健委、国资委等上级部门合作,为中小学生、社区居民、企业员工、军人等特殊群体提供心理和认知能力改善、认知功能障碍干预、公共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心态监测等服务,继续接待各界参观、示范。
在央视、光明日报、国家图书馆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
继续开展“5 & middot25 quot;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已经从我校传播到全国各地的大学、中小学,并成为全国心理健康活动日。